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36|回复: 1

[转帖] “正确”的华裔美国梦怎么拍?看美剧《初来乍到》就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26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拜近来美国电视界掀起的少数族裔风潮所赐,20年后,又一部主要角色为亚洲面孔的电视剧登陆美国主流电视台黄金档,它就是ABC电视台推出的《初来乍到》(Fresh Off the Boat)。这部单镜头情景喜剧根据华裔美国厨师黄颐铭(Eddie Huang)的回忆录《初来乍到》改编,主要描述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台湾家庭来到奥兰多定居,华裔男孩Eddie在美国白人社区的成长故事,这个家庭里父母是台湾移民,三个儿子是出生在美国的第二代ABC。
        不过,这部主打种族加文化冲突的情景喜剧被原作者黄颐铭批评“改得太扁平化”,而黄颐铭在接受华人媒体采访时透露,回忆录里大部分是心酸往事,一点儿也不好笑:
       
        首部华裔生活剧《初来乍到》每周二晚上8点在美国ABC电视台播放
        当儿时的黄颐铭在学校餐厅里打开传统中式午餐时,所有人都拒绝和他同桌吃饭,第二天他得意地带著午餐来到餐厅,却被一个黑人小孩推到后面,还被辱骂“Chink!”(中国佬);
        爸爸说过,“如果有人这么骂你,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一拳打过去”。于是黄颐铭冲过去抓住黑人小孩的手塞到微波炉里,关上门死死地卡住那只手。还有一次,弟弟被人打,Eddie为他去报仇,还往员警脸上吐口香糖,结果被抓去监狱里,父母亲来领人~
        父母送他去教会学校,老师教导他要“让耶稣进入你的心”,但无论如何他做不到,交了穆斯林朋友,读《可兰经》,可是觉得《可兰经》也不是他的信仰,他又读了佛教,觉得那也不是他的菜,后来他读了《道德经》,“觉得有些道理,因为书中说的都毫无道理。”
       
        剧中家庭里父母是台湾移民,三个儿子是出生在美国的第二代ABC
        情窦初开时他交了一个白人女朋友,两人关在房间里亲吻,他脑子里却想著:是不是她父母或员警会来抓我,骂我黄祸呀。这个阴影一直跟随著他,以至于每次交白人女友都等人家主动。
        有一次,“天才班”的老师讲犹太人在二战中遭屠杀的历史,他死活不肯按照老师所说的得出“一致结论”:屠杀犹太人是有史以来最大罪行。老师说:“这是实事。”他用一种非常美国式的态度争辩道:“你不能说这是客观真实,那样对印第安人、对南京大屠杀受害人、对从非洲被强行贩卖到美国的黑人来说不公平。”
        大学毕业后,Eddie想申请读研究生,却因为少年时的犯罪案底而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接受他。满腔热情地想当体育记者,却因为长著一张亚洲人的脸被拒绝,对他刺激很大,他于是下定决心要不让别人看扁他……
       
        原著里传统中式午餐被排斥的桥段在剧中都有所涉及
        当然,本着艺术高于生活的原则,美国的编剧导演们万万不可能将这些桥段塞入电视剧中,否则就很难把握好政治正确。接下来就看看这部美剧都讲了些啥?华裔美国梦又是什么?
        美剧政治正确三原则
        到这里大家应该对这部喜剧应该有所明白了:主打种族加文化冲突,用夸张手法拿老中老美一起开涮……尽管有人批评此剧未能如实反映华人新移民在美国的生活状态,但不得不说美国娱乐工厂中的导演编剧们对剧情的尺度把握很精准,轻松搞笑中触及族群差异,痛快淋漓中确保美式政治正确。
        首先,剧名“fresh off the boat”本身是一个俗语,通常泛指新一代去美国追求“美国梦”的移民,直译就是“刚下船”。本剧的海报模仿了名画《美国式哥特》,画中人表情严肃,衣着保守,手执耕地的叉子,一般认为这幅画象征着美国文化中的保守狭隘乃至压抑,但《初来乍到》试图对此进行戏谑。
       
        其次,主要角色“脸谱化”。剧中第二集开头,校长在台上讲针对儿童的毒品犯罪,主角的妈妈Jessica一脸严肃站起来问什么时候出成绩单,老妈重视儿子学习成绩,得了全A还嫌学校教的太简单…瞧,这就是美国人眼中典型的华人家庭!
        当然,本剧的配角是一众“脸谱化”的白人角色——爱八卦、虚情假意、品味恶俗的社区主妇,她们总是成群结伙,业余爱好就是玩轮滑,看肥皂剧,以及互相排挤。
       
        第三,一个渴望融入美国的华人家庭。《初来乍到》中的华人一家欢乐逗比又相亲相爱,主角Eddie不是书呆子,是个喜欢嘻哈音乐和篮球的小胖子;男女主人公也努力融入社区,第一集片尾,老爸策划的餐厅电视广告就为了展示牛排的口味正宗,老爸聘来一个南方口音的白人服务员,广告中特别强调“白皮肤”“自己人”等字眼~
       
        这是一个渴望融入美国的华人家庭
        只是,这老爸怎么看得有点眼熟…原来,这个叫Randall Park的韩裔男演员在《刺杀金正恩》(The Interview)中演了金正恩~
       
        美国电影《刺杀金正恩》
        目前,《初来乍到》仍在播出,但很难说会获得商业上的成功。美剧中能获得第二季续订的一般只占三到四成,大部分新剧都由于收视率不佳在故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展开时就早早收场。 例如,1994年那部的讲韩裔女孩在洛杉矶成长的情景喜剧《美国女孩》,很多人没听说过很正常,就是因为这部剧在播出十几集后即遭腰斩。
        黄颐铭回忆录里的心酸往事一点儿也不好笑
        《初来乍到》改编自同名回忆录,作者是80后华人厨师黄颐铭(Eddie Huang),书里记录的都是他的真实家庭故事——父母都是台湾移民,他的父亲尚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但母亲却时常为白人文化感到困惑。他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全美国式的牛排餐厅连锁企业,和全家人一起憧憬着“美国梦”。与此同时,他们还要竭力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
       
        80后华人厨师黄颐铭(Eddie Huang)
        对于原作者黄颐铭来说,回忆录里大部分是心酸往事,一点儿也不好笑,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指责电视剧把他的人生故事改得太扁平化。据《侨报周末》报道,黄颐铭在《初来乍到》中讲述一个华裔孩子的成长史,有迷惘、痛苦、挣扎,有叛逆、反抗和如何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生存,读起来犹如一本“菜鸟移民”生存手册。
       
        真人回忆录《初来乍到》
        以下是《侨报周末》记者林菁的报道:
        Eddie是个美食家,也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书写得很风趣,夹杂很多脏话,既嘲讽别人,也更无情地嘲讽、剖析自己。他在学校里不停地闹事,不停地打架、转校,但同时还能保持“天才班”学生的优秀成绩,最后还像许多亚裔一样考进了法学院,当了一名律师,尽管他并不喜欢当律师。《初来乍到》从一个小孩的眼光看世界,Eddie虽然是个小孩,心里却住著一个老灵魂。
        带中餐上学遭鄙夷
        Eddie出生于1982年,父母是第一代台湾移民,他和两个弟弟在美国出生,属于典型的ABC。他们原来住在华盛顿首府,后来全家搬到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父亲看中了当地的前景,在那里开了一家美国餐厅。
        奥兰多是个白人城市,像很多亚裔一样,父母把7岁的Eddie送进私立学校,全校只有他一个华人孩子。在这里他碰到了很多华人孩子经历过的难为情的事情:在餐厅吃午餐,打开妈妈精心准备的饭盒,一股浓重的中餐味道扑面而来,旁边的孩子全都跑开,站在旁边指指点点。
       
        剧中的黑人小孩
        Eddie难堪极了,只好抱著饭盒坐到外面台阶吃。他回家嚷著要“白人食物”,妈妈只好带著他到美国超市,买了个鸡块土豆泥速食饭盒。第二天,Eddie得意地带著午餐来到餐厅,正准备向其他孩子秀一下,却在排队等微波炉热饭时,被一个黑人小孩推到后面,还被辱骂“Chink!”(中国佬)。
        他一下子惊呆了,这个字眼他听说过,但真正听到别人骂他“中国佬”时,他还是感到尖锐的刺痛。爸爸对他说过,如果有人这么骂你,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一拳打过去。于是他冲过去抓住黑人小孩的手塞到微波炉里,关上门死死地卡住那只手。

 楼主| 发表于 2015-2-26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打架中维护尊严
        放学后Eddie被叫到校长办公室,父母被叫来谈话。这时候,剧情发生了转折。很多华人家长在这时候都骂自己的孩子,Eddie的父母却完全是另一种反应:妈妈凶巴巴地指著校长骂:“是那个孩子先闹事的,他骂我们孩子‘中国佬’,你为什么不管一管!?”
        Eddie在自传中写道,这件事是他人生一个难忘的转捩点,从那以后,他绝不会示弱,如果别人欺负他,他一定加倍还击。
        有人评论电视剧《初来乍到》里的华人家庭不像一般刚到美国的华人新移民,他们的为人处世也不像一般华人那样逆来顺受。
        的确,Eddie的家庭不能代表大多数华人,他的妈妈17岁随家人移民来美国,进大学读书,已经相当美国化,爸爸也在美国受过大学教育,在台湾曾经是帮派分子,性格很强硬,教育孩子的方式从华人的眼光来看是相当另类。
       
        美剧《初来乍到》里的华人家庭
        虎爸虎妈 养出虎子
        妈妈在读大学时便怀上Eddie,20岁便为人母,随后又再生了两个儿子,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帮丈夫打理餐馆,夫妻两人的脾气又都很大,经常吵架扔碟子,妈妈一生气就用中文大骂:我倒了八辈子霉!
        这样的“虎爸虎妈”才能培养出Eddie这样的“虎子”,从小到大一路打架,对他来说,很多时候打架是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学校里被欺负得太多,他决定用极端的方式来应对:不要等别人来惹我麻烦,我自己要成为那个麻烦制造者。
        有一次,Eddie跟两个印度裔孩子在家门口的草坪上打架,一对一,其他朋友在旁边观看。他爸爸看见,不但没制止,还骂他太笨:打架不是关于公平不公平,而是要打赢!小伙伴们听得傻了眼,但记住了教训,第二天在学校里把那两个印度孩子揍了一顿。
        还有一次,弟弟被人打,Eddie为他去报仇,还往员警脸上吐口香糖,结果被抓去监狱里,父母亲来领人,“我从没见过父母这么高兴到监狱来领人”。父亲夸他:儿子,你干得好,家人被欺负就应该挺身而出。
       
        80后华人厨师黄颐铭
        面对外面世界的时候,父母是他坚硬的靠山,但另一方面,Eddie从小就遭受父母的家庭暴力,父亲用皮鞭抽他和弟弟,母亲发起火来也非常恐怖。Eddie在自传中说,当母亲用中文骂“黄小铭你这个王八蛋!”时,他就知道麻烦来了。
        有一次,母亲用铁梳子抽打弟弟,不小心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第二天被老师发现,员警来了,儿童局也来了,兄弟俩人被单独叫去问话,Eddie给弟弟使眼色,暗示他不要说出真相,因为那样一来他们会被送去寄养家庭。弟弟谎称自己从楼梯上摔伤,但员警不相信,单独向Eddie问话,Eddie竭尽全力维护妈妈,说出一番大道理:“我们都不喜欢父母,没有人喜欢自己父母,对吧?但弟弟实在是个很欠揍的人……我妈妈其实对我们都很好……”
        他的一番话说服了员警,员警临走前对他妈妈说:“我们会继续观察,但你这个孩子……人小鬼大啊。”
        华人白人都不认同
        像所有成长中的孩子一样,Eddie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但作为生长在美国的华裔孩子,他还要面对文化差异、种族和身份认同。他说:“华人不认同我,觉得我不是地道的华人,白人也不认同我,觉得我跟他们不一样。”
        他从黑人文化、Hip Pop、篮球中找到共鸣,他缠著父母为他买一双新款乔丹球鞋,只为了打篮球跳得更高,他对Hip Pop音乐非常入迷,对NBA球员了解得细致入微,走起路来模仿饶舌明星摇摇晃晃的姿势,说话脏话连篇。
        他交各个族裔的朋友:黑人、白人、西裔、亚裔,他的好朋友中有白人,但总有微妙的差异让他们觉得不属于一个圈子。他说:“我不讨厌白人,我只是讨厌‘白’”。
        父母送他去教会学校,老师教导他要“让耶稣进入你的心”,但无论如何他做不到,觉得基督教那套理论简直胡扯。他交了穆斯林朋友,读《可兰经》,可是觉得《可兰经》也不是他的信仰,他又读了佛教,觉得那也不是他的菜,后来他读了《道德经》,“觉得有些道理,因为书中说的都毫无道理。”
       
        黄颐铭参加美国版《顶级厨师》
        这张脸?面试被拒
        情窦初开时他交了一个白人女朋友,虽然对女孩有意思,却没主动表白,终于女孩主动来找他,两人关在房间里亲吻,他脑子里却想著:是不是她父母或员警会来抓我,骂我黄祸呀。这个阴影一直跟随著他,以至于每次交白人女友都等人家主动。
        他寻寻觅觅能够让自己融入美国社会的方式,终于找到了体育运动。中学时他加入学校橄榄球队,因为个子小,过宽的衣服穿在身上显得很别扭,球打得不算出色,但他却很拼,教练夸他精神可嘉,让他几乎欣喜若狂:“12年来我从未如此为自己感到自豪。”
        虽然自己的球技没有优秀到可以成为专业运动员,但Eddie觉得自己将来可以到ESPN当一名专业体育主播,却遭到爸爸挖苦:“你这么胖不会有人要你。”
        更残酷的事实是,大学毕业后,一个偶然机会他给一家地方报纸发了封读者来信,评论一场体育比赛,那家报纸想聘他当记者,面试完毕后,主管人员却摇摇头:“这张脸?没人会跟你说话的。”Eddie受到极大打击,这张脸怎么啦,难道这张脸便堵塞了一切机遇?
        不跟风 坚持做自己
        一路上磕磕碰碰,Eddie却以一种相当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虽然做事叛逆乖张,但他其实很有思想,善于独立思考,从来不跟风,坚持做自己。
        有一次,“天才班”的老师讲犹太人在二战中遭屠杀的历史,然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表达自己的感想。同学们画鸽子、橄榄树、牵手,Eddie却画了“希特勒站在一坨屎上”,老师一看很生气,Eddie却反驳说:“希特勒就是一坨屎,你说难道不是吗?”
        Eddie还死活不肯按照老师所说的得出“一致结论”:屠杀犹太人是有史以来最大罪行。他辩解说:“我并非不同意这个观点,但你不能强迫我一定要得出相同的结论。”老师说:“可这是实事。”他用一种非常美国式的态度争辩道:“你不能说这是客观真实,那样对印第安人、对南京大屠杀受害人、对从非洲被强行贩卖到美国的黑人来说不公平。”
        他写道:“那门课最大的收益是读了犹太人历史简介。”5年后当他申请法学院时,他毫不犹豫地选了一所犹太法学院。
        从律师到美食家
        大学毕业后,Eddie想申请读研究生,却因为少年时的犯罪案底而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接受他。满腔热情地想当体育记者,却因为长著一张亚洲人的脸被拒绝,对他刺激很大,他于是下定决心要做一份高大上的工作,不让别人看扁他。
        法学院毕业,Eddie进入曼哈顿一家律师楼工作,却对当律师不感兴趣,和朋友一起设计时髦球鞋,后来被律师楼裁员,他索性搞起脱口秀,还卖大麻。一个偶然机会,他上了“烹调”电视节目,当起大厨,人生走了一圈,又回到了他从小珍爱的美食。
        2009年,Eddie在纽约开了一家卖台湾包子的餐馆BaoHaus,生意做得很成功。他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在博客上,2013年出版回忆录《初来乍到》,接著改编为喜剧,从今年2月起每周二晚上8点在ABC电视台播放。
       
        美国街头的广告
        观察者网综合报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虎纹猫家园

GMT+8, 2024-12-5 10:41 , Processed in 0.02160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