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58|回复: 3

[采风] 日本怎么把拉面变成“自己的”饮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5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 王靖中】
        中华料理在日本盛行,而日本人眼中的中华料理,既能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日本中餐的面貌,还能借此一瞥历史上中国饮食文化在日本留下的印记。《中华小当家》里中华料理层出不穷,除了之前提到的炒饭,面条也是不可不谈的话题。
        要问《小当家》里哪种食物的出镜率最高,非面条莫属。且不说“特级厨师初试测验”里展示的国士无双东坡肉面、碱水面、野味面、高汤面和龙须面,后来轮番上阵的还包括:鲶鱼面、炒蛋花牛肉面、八宝面、猫耳朵、马铃薯泥冷面、鱿鱼夹心鲶鱼面、银河面、镇魂面、变色龙小面碗塔等等。但令人费解的是,自称“食米者”(rice-eaters)的日本人为什么也钟情于面条?而原本来自中国的拉面,是怎样成为日本的一项“国吃”的呢?
        不可否认,与“满满都是中华味”的炒饭比起来,拉面如今早已成为日本人自己的饮食。而究其原因,就不得不提面条在日本独特的传播、发展历史了。
       
        食物的历史通常都迷雾重重,追溯起来相当不容易。面条的历史也是如此。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叫《面条的起源》,想要一探这背后的故事,可到头来似乎还是弄得不清不楚。
        一般认为,面条是中国人的发明。据《中国食料史》所述,面食在中国北方的普及始于汉代,这主要得益于两项关键的技术变化,一是农田灌溉水平的提高,二是石臼的广泛使用。前者迅速帮助小麦战胜“五谷”中的其中两个竞争对手粟(小米)和黍(黄米),成为北方人最普遍的主食;后者则方便了粮食的储藏和加工,各种形状(包括长条状)面食的诞生因此成为了可能。
        在中国古代,面食统称为饼。现代汉语中,“饼”这个字似乎有着非常明确的指向,只有特定种类、形状的面食才会被叫做饼。但从秦汉时期起,饼便泛指一切由小麦加水制成的食品,包括蒸饼、汤饼、水饼、干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胡饼等等。
        这其中,“索(外形像绳子一样的)饼”大概最接近我们现代意义上的面条。中国人普遍食用面条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盛唐时期,而据说,日本的面条正是在这个时期随遣唐使流传回去的。公元770年的正仓院文书中,已经能看见索饼的身影了。在日本,“索饼”最初被称为‘sakuhei’或者‘sakubei’。15世纪中叶之后,'sōmen'(素面)逐渐成为其统一的名称,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你可能没想到,今天日本面条的鼻祖乌冬(日文写作“饂饨”),正是由索饼演变而来的。宫崎正胜说:“传说乌龙(冬)面原本是一个名为‘混沌’的点心……而面线原本也是一个名为‘索饼’的点心……‘混沌’是用面粉做成团子之后再包入馅料煮熟的食品。外形圆润没有角,日文称作‘konton’。因为这是食品,食字旁取代了水字旁,成了‘馄饨’(konton)。又因为主要是热腾腾食用的食品,所以又写成‘温饨’(onton)',渐渐又演变成‘馄饨(udon)’”。
        除了乌冬,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日本面条还有两类,一是荞麦面,二就是拉面。荞麦在日本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据说是从西伯利亚经过北海道或者朝鲜半岛传入本州地区的。但荞麦面在日本的首秀,距今却只有不到500年。据古籍《嬉游笑览》的记载,荞麦面最早诞生于公元1574年的山梨县一带。到江户时期,它便已经与天妇罗、烤鳗鱼、寿司、关东煮、乌龙面、烤乌贼、烤糯米团子、牡丹饼等一起,成为风靡街头巷尾的名小吃了。
        跟乌冬和荞麦面比起来,拉面在日本出现的时间最晚,过程也最曲折婉转。传说,历史上第一个有幸尝到拉面滋味的日本人,是江户时代的德川光圀,他另一个更为人所知的名字叫水户黄门。水户黄门是德川家康的直系子孙,也是水户藩的第二代藩主。这位藩主不仅热爱儒学,还是个美食家。1665年,他将参与组织“反清复明”运动失败而流落到日本的儒学家朱之瑜(号舜水)招致自己麾下,帮助其整顿藩务、制定礼仪,这便诞生了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崇尚诸子学的“水户学派”。
        在讨教儒学思想的同时,水户黄门还不忘与朱之瑜切磋厨艺。而后者做的一碗拉面,给从小就喜欢吃面食的他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水户黄门之后,拉面似乎便在日本销声匿迹了,直到200多年以后,才再次现身。一般认为,近代日本拉面发源于横滨中华街,也就是今天日本最大的唐人街的所在地。不过,日本人公认的拉面店的鼻祖却不在横滨,而是东京浅草的“来来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来轩”的老板是日本人,叫尾崎贯一,曾在海关供职。1910年,退休后的他从中华街雇了12个中国厨师,来到浅草,开起这间中华料理餐厅。除了拉面,餐厅也卖云吞、包子、烧麦等广东点心,但真正让它载入史册的,只有拉面。“来来轩”的拉面是以鸡骨和猪骨作为汤底,加入叉烧、笋干、葱花等配料制成的。这便是如今关东酱油味拉面的前身。而“小当家”里强调的那些好拉面的标准(如“汤底醇厚”、“嚼劲十足”),最初就是从这里开始为日本人所熟知的。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来来轩”,拉面才得以走出中华街,进入普通日本人的视野。不过,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拉面都被看做典型的中华料理,而非日本人的食物。二战以前,拉面通常叫做“支那汤面”(Shina soba);1945年之后,“中华汤面”(Chuka soba)又取而代之,成为最普遍的称呼。这都明确体现出了拉面的中国身份!
       
        新横滨拉面博物馆
       
                那拉面究竟是怎么演变成日本人自己的饮食的呢?说起来,原因不外乎三个。       
       
                第一,二战后日本一度经济低迷、物资匮乏,拉面便宜又管饱,因此迅速成为日本人餐桌上的常客。       
       
                第二,由于拉面广受欢迎,各地不断开发出新的、更符合当地人口味的拉面(最有名的包括札幌的味增拉面、函馆的盐味拉面、博多的豚骨拉面等等),这大大增加了日本人对于拉面的亲切感。       
       
                第三,方便面的发明,不仅使拉面在日本国内得到普及,还直接推动了拉面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使之最终成为日本饮食的一个标志。到1970年前后,拉面——ramen——几乎已经成了日本面条的代名词。而1994年开业的新横滨拉面博物馆,更是将拉面和日本人的身份认同牢牢捆绑在了一起。       
       
                学者青木保(Tamotsu Aoki)曾说过,拉面和北京烤鸭代表了中国饮食在日本传播的两极:烤鸭充满异域风味,代表中国;而拉面则完全是日本自己的食物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当家”中那一碗碗拉面,既是对当今日本饮食潮流的一次回应,也是对传统中国面食文化的一种敬意吧。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wangjingzhong/2016_10_25_378261_2.s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热评

HG版CHERRY:日本那个只是汉字写作“拉面”罢了,他跟兰州拉面的关系基本只有个“面”字罢了。实际上有人考证,日本那个实际是“捞面”,然后被日本人那倒霉舌头念歪了,然后再被“错了也不能认错”,“这是在日本,错了,也是日本对”的精神改成“拉面”了,其实那面条真不是拉出来的

补刀:中国根本就有没哪样饮食能代表中国,烤鸭、拉面、馒头、饺子、汤圆都不可能,但好像每样饮食都在代表中国,建立在多元上的包容才能代表中国,而这种包容像北方人爱吃南方的香辣饮食一样无法相化。

ZRX:日本的拉面也算是二次创新,食材熬汤摆盘也有可取之处…然而,连续在全国各城市出现的欺行霸市拉面帮,是个什么鬼!味道难吃,暴力经营,罪恶深重

罐头:日本的拉面,在中国可以给它一个恰当的名词~煮泡面。跟真正意义上的拉面,没一毛钱关系!
发表于 2016-10-25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面食是比较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虎纹猫家园

GMT+8, 2025-1-15 16:42 , Processed in 0.03681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