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当下部分韩国学者将谚文的发明视为其摆脱中国统治,获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事件,并将世宗大王崇为“去汉化”的始祖而进一步神话等等,当然纯属无稽之谈。
韩国电影《鸣梁》剧照,首先可以清晰地看出至少在壬辰战争(1592年~1598年)时期鲜官方文书仍然完全使用汉字书写。但是韩国观众们却只能通过字幕中的谚文翻译来理解大概意思,不能领悟其深意。另外,细心的读者也不难发现,这里的日期“万历三十年”是一处明显的史实错误——鸣梁海战发生于1597年,而万历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602年,壬辰战争早已结束。 进入19世纪后半叶,朝鲜逐渐开始面临一系列统治危机,外部势力在此期间也大肆侵入朝鲜,内忧外患之下,朝鲜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不过与中国或是日本不同,大韩民族在历史上就长期作为中国的附庸存在,可以说从未品尝过和为“独立”与“自由”的滋味,虽然其在文化上对中华文明有着足以维系附庸关系和华夷秩序的认同感,可当中国也逐渐走向衰落的时候,一种带有“韩民族特色”的民族主义便应运而生了。
这种独特的民族主义具有两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一是“极端”——“历史上但凡是我本民族的东西皆是先进的,积极的,在不同时代都具有历史意义的”;二是“彻底”——“历史上但凡不是我本民族的东西皆是反动的,糟粕的,不管在任何历史时代都必须被否定和剔除的”。在这种近乎民粹主义狂潮的裹挟下,由大韩民族自己创造的谚文就这样被推上了神坛。
甲午战争后,朝鲜摆脱中国的控制,第一次成为一个名义上独立自主的国家,1897年大韩帝国建立后,高宗有感于危如累卵的国家地位,开始效仿西方进行近代化改革,史称“光武改革”,其中就包括一系列倡导使用谚文的举措。
在此期间,韩国政府被规定公文不再只使用汉字书写,而采用韩汉混用的字体。1902年,韩国也开设了第一个专门教授韩语的国文学校。另外在民间也结成了一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团体,他们不愿意触怒控制朝鲜的日俄两国势力,便将矛头对准原宗主国中国,开展了在今天看来贻笑大方的“去汉化”事业。
谚文作为一种可以替代汉字的书写语言,也成为了他们推崇的对象。1896年美籍朝鲜人徐载弼创建独立协会,成为韩国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治团体的代表,独立协会的一大宗旨便是积极推广谚文的使用,协会不仅要求其成员在生活中必须完全使用谚文,还发行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份完全使用谚文的报纸《独立新闻》,《独立新闻》在巅峰时期每期刊印量达到了惊人的3000份(作为一份过于超越时代的报刊,这个数字已经十分惊人了),也确实影响了韩国民众的书写习惯,不过在1898年,《独立新闻》还是因为触动了日俄两国既得利益而被查禁。
当地时间2013年6月9日,韩国首尔,民众戴面具参加快闪跳舞活动,庆祝韩国建国始祖“檀君”的诞辰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日俄战争后,韩国彻底沦为了日本的附庸,日本也开始就彻底吞并韩国大肆着手准备,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韩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具有启蒙性质的民族主义运动,史称“韩国爱国文化启蒙运动”。由于在先前的一系列改革运动中汉字的主导地位被不断弱化,启蒙主义者更是大肆地宣传使用谚文来彻底取代汉字的地位,将谚文定义为大韩民族的“国文”,此后韩汉混写正式成为书写文字的主流,汉字也被定义为外来物,是韩民族丧失民族属性的魁首,使用汉文是历史也被视为屈辱的附庸史,彻底废弃汉字书写的运动也逐渐由此展开。
同时在这一阶段,对韩文的研究和改造也得到一定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语言学专家,以及类如《国语文法》、《大韩文典》等韩语词典。1909年,《国文研究议定案》的出台标志着现代韩文最终定型。不过这一阶段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思想也有着许多自相矛盾,甚至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地方。
例如编写《国文语法》周时经倡导编纂破弃方块字的语言书写形式,推行横向拼写法,但因为谚文本身就是一一对应着每一个汉字的发音而成,即便在书写方式上由纵转横,也并没有任何实施意义上的变化;《大韩文典》编者俞吉濬曾表示,使用谚文书写是受到日本“言文一致”思潮的影响,不过日本所谓的“言文一致”是将书面体应用于口语体,韩国却南辕北辙地将口语体文字应用于书面体,着实令人费解;而撰写《朝鲜文字及语学史》的语言学家金允经更是超越了“训民正音”,将本国书写文字的历史直接提前到了公元前二世纪,不禁令人联想到同一时期被“发明”的檀君神话。
虽然笔者在此还是坚持认为,韩国民众真正死心塌地地采用谚文书写方式最为直接的原因还是谚文着实比汉字简单不少,不过我们也不能否认上述团体和人物在借用谚文书写来提升韩民族的民族自尊上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1910年日韩合并后,虽然日本统治者禁止韩国使用纯谚文书写,规定韩汉混写的书写标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更是全面废止韩文,要求韩国民众“创氏改名”,但在社会民间,谚文的使用率仍逐年增长,本文开篇提到的韩文节,也是在此期间被设立的。
二战结束后,大韩民国政府作为一个名义上重新享有主权,实则全方位受制于美国的“独立国家”,受新一轮“排日民族主义”和西方文化涌入的影响,在政府的主导下再次掀起了废止汉字的高潮。1945年12月,“朝鲜教育审议会”决定,在中小学课本中全面废止汉字,全部改用韩文,不过可以在必要时可以在韩文后后添加括号以注明相应汉字。
1948年韩国建国后,这一政策也得到了韩国政府的延续,并在同年通过了《谚文专属用途法》,作为废止汉字的法律依据。不过作为一个过渡时期,汉字在中小学的教育中还是占有着着一定比例,政府公务文书也可以在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适当标记汉字。
朝鲜战争期间,韩国发行的报纸,请注意其韩汉混写的格式 朴正熙(也就是朴槿惠的父亲高木正雄)执政后,进一步致力于废除汉字,鼓吹“韩文专用”。1962年更是发布总统令,试图在韩国的所有文字出版物中全面彻底取缔汉字,虽然这一行为遭到了广泛的社会反对而作罢,但朴正熙还是在1968年韩文节当天发表的总统致辞中宣布, 韩国将从1970年1月1日起全面实行“韩文专用”。
|